界面新聞記者 | 鄒文榕
界面新聞編輯 | 宋燁珺
隨著2000億元參公大集合產品今年上半年即將陸續到期,券商資管公募“造牌 ”運動正在以一種尷尬的姿態按下中止鍵。
近期 ,中信證券資管、廣發資管同日公告,調降旗下部分權益類參公大集合產品費率 。調整之后,這些產品的管理費將由此前的1.5%下調至不超過1.2%/年,托管費由0.25%降至不超過0.2%/年。
本次調降后 ,中信證券資管和廣發資管在管產品中將無1.5%/年管理費,以及托管費0.25%/年的權益類參公大集合資管計劃。
接近兩家機構的人士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本次降費系對標公募費率改革 ,響應行業降本增效的一致性行動。
界面新聞記者關注到,本次是無公募牌照的券商資管首次批量下調產品費率 。
多位業內人士向界面新聞記者推測,兩家券商資管此時調降旗下部分產品費率 ,或為名下相應產品轉移至兄弟公司(公募基金)做準備。
其中,中信證券資管將旗下參公大集合產品平移至華夏基金已為明牌。華夏基金由中信證券資管母公司中信證券持有62.2%股權 。
證監會官網顯示,2025年1月期間 ,中信證券資管分兩次將在管的17只參公大集合變更管理人至華夏基金。當前,17只產品變更申請均已獲證監會受理。
目前,中信證券資管名下僅兩只貨幣保證金產品尚未遞交變更申請 。知情人士向界面新聞記者透露 ,由于貨幣保證金類產品結構與正常的參公大集合產品不同,變更手續相對繁瑣,相關管理人變更材料實際也已在準備中。
至此,若華夏基金全部完成接收 ,中信證券資管名下將再無參公大集合產品存續。
批量變更大集合管理人的還有光證資管 。2月以來,光證資管旗下6只大集合產品也已在證監會掛網,計劃變更管理人至光大保德信基金 ,后者由光大證券持有55%股份。
當前,光證資管名下合計15只產品存續。其中,5只權益型產品管理費尚在1.5%之上 ,上述產品也是當前券商權益類大集合當中僅剩的高費率的產品 。
知情人士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因光證資管名下大集合產品將陸續于2025年中到期,若能順利轉至光大保德信基金名下 ,為對標公募基金費率要求后期也將調降權益類產品費率。
目前,光證資管和廣發資管仍在排隊申請公募牌照,且排隊時間已超1年。部分大集合產品因三年存續期滿且規模太低 ,已被管理人清盤。
兩家機構對名下尚存續產品或變更管理人,或調降權益類產品費率的行為不禁會引發市場猜想,公募牌照能否順利獲批也變得更加朦朧 。
Wind顯示,自2019年8月首批參公大集合上線以來 ,業內50家券商(含券商資管)已完成247只(只統計主份額)產品大集合改造。
其中,152只大集合產品(含公募基金)在2021年完成改造,2022年改造88只 ,7只產品于2023年完成轉型。
2018年11月,證監會發布《證券公司大集合資產管理業務適用操作指引》(下稱:《指引》),券商存量大集合資管產品應在2020年12月31日前參照公募基金進行管理 。
參公改造后的產品合同期限原則上不得超過3年 ,3年期滿仍未轉為公募基金的,將適時采取規模管控等措施。
Wind顯示,包括中信證券資管、光證資管、廣發資管等存續參公大集合規模數量靠前的頭部機構完成參公化改造的時間多數均在2021年以前 ,因此存續期早已超過3年。
此前,頭部券商資管對于超期產品操作的方式是向證監會申請延期,并寄希望于拿下公募牌照后正式轉為公募產品 。
不過從證監會的續期審批結果來看 ,監管對于參公大集合的存續態度似乎已經發生改變。
部分業內人士向界面新聞記者透露,證監會在2024年完成最后一批大集合產品續期批復后,未再準許券商資管繼續為大集合產品延期。
最后一批獲得延期的大集合產品也不再像往年一樣可直接續期到當年末,僅能延長存續期至2025年6月底 ,或給予6個月存續期,后者到期時間基本都在2025年七八月份結束 。
這也意味著,剔除已有公募牌照的券商資管后 ,總計3273億元的參公大集合產品中有超2000億元將于年中到期。
上半年,部分券商面臨較大的大集合處置壓力。
“由于無法申請延期,目前券商都在忙著將大集合轉出去 。”有券商資管工作人員向界面新聞記者透露。
然而 ,券商想要將產品變更至兄弟單位也并非易事。例如,方正證券僅對名下一只權益類規模較大的大集合進行了變更,兩只短債便因規模小而被清盤處理;東海證券已平移四只大集合至東海基金 ,但也有三只大集合被清盤。
據界面新聞記者不完全整理,天風資管、國證資管 、中金公司、華鑫證券、第一創業 、東莞證券、廣發資管、光證資管 、國信資管、東吳證券、國海證券等均已有大集合產品發布清盤或清盤提示公告 。
深圳市前海排排網基金銷售有限責任公司理財師姚旭升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券商將大集合產品的管理人變更為旗下公募基金子公司 ,是符合監管要求且較為穩妥的方案。
“通過變更管理人,券商可以維持市場份額,避免清盤帶來的損失,并對旗下產品進行優化調整 ,以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和投資者體驗。同時,券商資管與公募基金子公司之間的協同合作有助于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提升大集合產品的管理水平以及產品的靈活度和適應性 。”姚旭升表示。
但另一方面 ,當券商名下再無大集合產品存續,申請一張公募牌照從0開始是否還有意義?
此前,參公大集合得以多次延期曾被券商資管視為拿到公募牌照的積極信號。
但伴隨延期不再準許 ,業內對于何時誕生下一張公募牌照看法變得朦朧 。
特別是對于四家尚在排隊申請公募牌照的券商資管而言,自2024年3月國證資管(原名:安信資管)的公募管理人資格獲得一次反饋意見后,廣發資管 、光證資管和國金資管三家機構的公募審批進度停滯均已超過1年。
一家尚未拿到公募牌照的券商資管負責人就曾向界面新聞記者透露 ,監管對于券商資管是否有必要申請公募牌照似乎有了新的考慮。
“公募牌照審批后期或仍將放開,不然券商成立這么多資管子公司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 ”該負責人提到,“但即便后期再放開審批 ,入局公募門檻或進一步提高。”
我國公募行業“一參一控一牌”政策自2022年6月20日起正式實施。新規適度放寬公募持牌數量限制,允許同一集團下券商資管子公司等專業資管機構申請公募牌照 。
此后,通過成立券商資管子公司,再由券商資管子公司申請公募牌照成為行業一直以來的期許。
截至目前 ,業內已有30家券商設立了資管子公司。其中,9家獲批于“一參一控一牌 ”政策實施之后,分別為國金資管、萬聯資管、中信資管 、申萬宏源資管、長城資管、華安資管、國聯資管 、國信資管和華福資管等。
此外 ,中金公司、中信建投、華創證券 、東興證券、國海證券、信達證券 、華鑫證券、首創證券、西部證券等也在排隊申請券商資管子公司當中 。
一方面,券商資管子公司在“一參一控一牌”鼓勵下如雨后春筍紛紛落地,但新規之后 ,拿下公募牌照的僅有招商資管跟興證資管兩家。
目前,14家券商資管(含三家券商)持有公募牌照,含“公募化”率仍不足50%。
另一方面 ,2024年新“國九條 ”強調,支持頭部機構通過并購重組 、組織創新等方式提升核心競爭力,鼓勵中小機構差異化發展、特色化經營 。
券商合并浪潮為主線的新的敘事邏輯席卷資本市場 ,券商手中持有的公募牌照也將加速易主。
以“國泰君安 + 海通證券”為例,國泰君安目前持有華安基金51%的股權,并將持有國聯安基金49%的股權,全資子公司國泰君安資管也已持有公募牌照;海通證券則持有海富通基金51%的股權 ,參股富國基金27.8%股權,海通資管無公募牌照。
兩家合并后,“一參一控一牌”體系下公募牌照明顯過剩 ,多出的公募牌照后期該如何安排目前尚無進展 。
華南一家基金管理公司高管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雖無法判斷當前市場公募牌照是否過剩,但中小公募生存艱難卻是現實。
“目前的市場環境對中小公募并不友好。像銀行、三方等渠道選擇跟基金公司合作時 ,要么會參考公司在管公募的規模指標,要么會要求公司的某項指標位于業內前三分之二 。這樣的合作模式對于中小公募,或者只有公募牌照甚至沒有規模增量的機構來說的確不利 ,且相互排斥。 ”該高管認為。
此外,也有券商資管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在牌照獲批收緊后 ,業內針對中小基金股權的收購或將增多 。
2018年“資管新規”發布以來,受“去通道”影響,券商私募規模壓降明顯,公募業務曾被券商寄希望于用來彌補通道業務的萎縮 ,實現資管業務“雙輪 ”驅動的財富密碼。
Wind顯示,券商資管公募業務在歷經11年發展后,截至2024年末 ,13家持有公募牌照的券商資管(北京高華證券無公募產品數據)管理的公募產品規模達到8652.02億元。
不過,這一增長規模距離彌補券商壓降通道類業務而收縮的私募規模比仍杯水車薪。
中基協統計,截至2024年末 ,券商私募資管規模為5.47萬億元,較2018年底規模減少超7萬億元 。
與之對比,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 ,國內公募基金管理規模已超31萬億元,被動基金規模也首超主動權益,迎來跨越式大發展。
公募基金行業的頭部效應變得更加明顯 ,非貨規模排名前10的基金公司排名較為穩定且優勢巨大。而券商資管中,僅東證資管(排名32) 、中銀國際證券(排名36)、財通資管(排名45)躋身前50名 。
其他機構中,中泰資管(排名81)、國泰君安資管(83)、浙商資管(排名85) 、華泰資管(97)、渤海匯金資管(排名105)、長江資管(排名110)等都在50名以外;國都證券第161名,位列倒數第1(Wind有數據統計的機構名單)。
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智庫副主任 、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等人編纂的《2024年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發展報告》(下稱:《報告》)曾分析 ,券商資管與公募業務在投研體系、人員團隊、銷售渠道 、考核激勵機制與發展公募業務的需求等方面仍然有不少差距。
在投研方面,券商資管曾分別經歷了以非標、通道、報價式固收類等業務為主的發展階段,與長期從事主動管理的頭部公募基金相比 ,頭部券商資管投研體系建設還有很大不足,特別是在權益類研究體系方面,差距明顯 。
“券商資管行業不能高估公募牌照帶來的制度紅利 ,公募化轉型仍然需要夯實業務基礎,建立長效機制。”《報告》指出,“券商資產管理業務脫胎于銀行委外理財 ,與公募基金相比,券商資管始終具備絕對收益的理念和基因。以偏絕對收益為方向的多策略產品體系可能是未來券商資管取得突破的關鍵 。”
界面新聞記者關注到,在去年末的一場證券業資管高峰論壇上 ,國信證券副總裁 、國信資管董事長成飛發表觀點稱,公募業務也許不是券商資管的唯一出路,各資管機構可以發展各自特色。
“券商資管的天然初心應是絕對收益,要回歸本源 ,真正做到幫客戶掙錢。”成飛表示 。
2024年末券商私募資管規模達5.47萬億元,較2023年末同比增長3.04%。這也是自2016年以來,券商私募資管規模首次實現止跌回暖。2024年全年 ,券商私募資管產品設立規模3624.96億元,同比增長19.85%;以主動管理為代表的券商集合資產管理計劃規模為2.90萬億元,也較上一年末增長了11.67%。
2024年 ,債券市場整體走牛疊加投資者風險偏好下降,券商固收類產品業績穩健吸引了大量資金流入;今年以來,受權益市場回暖推動 ,券商“固收+ ”產品亦表現亮眼 。
此外,相比于公募基金,券商資管在集團內部業務條線協同上也具有比較優勢。
例如 ,在經紀業務上,《報告》顯示,券商資管權益類業務的起步發展往往較為困難,券商零售條線會將資管條線作為定制化的產品供應商 ,推動財富管理和資產管理協同發展。
以wind展示的安信資管福星中證1000二元看漲2號(家族專享)集合資管計劃為例,據界面新聞記者了解,該產品便為國證資管市場部面向家辦客戶推出的定制化產品 ,資管部門負責產品投資運營,并配置了一名債券投資經理和權益投資經理 。
此外,券商資管聯合投行業務、機構業務可以發揮綜合金融服務優勢。證券公司具有研究、投行 、債券銷售、海外等業務板塊 ,能夠為資管業務推介資金來源和項目來源。券商資管善于篩選資產、匹配資產端和資金端需求,有利于推動資產證券化(ABS)、REITs等業務發展 。
卓信寶配資-配資網上配資網站配資提示:文章來自網絡,不代表本站觀點。
卓信寶配資-配資網上配資網站配資=本站提供專業的配資服務,涵蓋配資平臺app下載、網上在線炒股配資、股票市場配資等多種業務,助力投資者高效把握市場機會。我們與多家正規股票配資公司合作,提供安全、便捷、靈活的資金支持方案,滿足不同用戶的投資需求。無論是新手還是資深投資者,都可以通過我們的平臺獲得專業指導與優質服務,輕松實現財富增值。立即下載APP,開啟您的投資之旅!
...
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3月24日午市收盤,藍思科技、復旦微電、奧比中光三家股價分別上漲3.06%、0.15%和0.29%,...
記者|趙陽戈2025年3月中旬,滬市科創板IPO受理首單花落傲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傲拓科技“)。公...
記者辛圓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效果持續顯現,一季度機械設備、手機、家電等產品銷售均有亮眼表...
今日摘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謀劃和部署...